罗外办学特色鲜明,秉承“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办学理念,坚持“外语优势、多元发展”的办学思路,确立“培育具有国际视野、文明优雅、善于学习、敢于担当的优秀高中生”的育人目标,注重激发学生潜能,实施多元发展。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
第 2 周
国旗下讲话
我们为什么需要人文素养
毛 冰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谈谈“人文素养”这个话题,这个话题还可以表述为“人文精神”或“人文情怀”。
在被问到“学习有什么收获”时,中国学生的标准答案经常是这样: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当被问到“你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学生的标准答案多半又是这样:努力取得优异的成绩。大多数家长和老师听到这样的回答,都会面带微笑点头赞许。当我追问学生“还有呢”?,他们往往一脸无辜地看着我,眼神里含着反问:这还不够吗?学生的无辜是真实坦率的,因为“知识”“成绩”这样的词,是经过家长和老师反复强调,才在学生脑子里被放大和固定下来的。但实际上,光有渊博的知识和漂亮的成绩远远不够,比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素养,尤其是人文素养。
知识和考试有关,能力和成绩有关,人文素养和考试、成绩都没有关系,但它却和你的生命质量有关,和你的人生方向有关,甚至和你是否生活得快乐幸福有关。这种相关你觉得很遥远是吗,遥远到有些抽象了,抽象到你都觉得和自己无关了。如果你没有看出人文素养的重要,这不是你的错,因为你还年幼;但如果老师没有告诉并引导你,就是学校教育的严重失责。
让我们看看生活是怎样真实而残酷地呈现这种关联的。
去年12月8号,也是个星期一,我收到就读华南理工大学的学生陈永安的短信:“毛老师,今天是复旦投毒案二审,结果目前还无法搜到。记得您当时认为这个案件应该判死刑,现在您的态度呢?”这条短信让我感到欣慰,因为关注这起典型案例本身就说明,这个学生在自修人文素养的课程,在以此为参照,探索正确的人生方向。学生的短信让我想起,去年上半年,复旦投毒案嫌疑人林森浩一审被判死刑后,在看守所写给父母的唯一“家书”曝光。我拿着当天的报纸在课堂上读给学生听,并让学生在语文笔记本上记下了林森浩的一句话:“我是个内心很空的人,没有什么价值观。”一个小学初中高中学习成绩优秀,本科就读中山大学,继续凭借学习成绩优秀保送复旦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的青年才俊,满脑子不是应该装满了渊博的知识吗?怎么会说自己是个很空的人呢?他在提交给法庭的最后陈述中还说,“当我还在自由世界里时候,我在思想上是无家可归的”。这是林森浩用惨痛的人生悲剧提炼的警世之言,像林森浩这样成绩优秀的天之骄子,高智商的医学人才,为何会沦为杀人犯?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现代人的困境和厄运是“无家可归感”,这里所指的家,不是吃饭睡觉的物质的家,而是安放灵魂的精神家园,是指精神上的平衡、和谐和安宁。
林森浩在得知二审维持死刑判决后,发表了几点声明,其中有这样的话:此生虽然短暂,之前都投入到学业中,缺乏心灵的滋养,导致酿成大错。“心灵的滋养”不正是在人文教育中实现的吗,不正是通过阅读润物无声完成的吗?
林森浩声明还表达了如下几点意思:1、我为我做的事忏悔。2、希望黄洋父母能慢慢从悲伤中走出去,也希望我的父母能从悲伤中走出来,我确实不孝,辜负双亲师长的教诲,此生别过,来生再报恩3、希望我的悲剧,能让世人吸取教训,希望一起相处的人,能多些体谅和友爱,很多一念之差的错事,希望能借助爱和谨慎,悬崖勒马,铸剑为犁。4、感谢这么多支持和帮助我的人,从你们身上我感受到了温暖。也感谢批评我的人,如果能早日听到这么多批评,或许我就不会干出这件傻事。5、希望捐献遗体。6、我毕竟年轻,也能付出年轻的生命来赔罪,我的人生落幕了,也希望社会最终能宽恕我。
这其实是一份充满朴实人文情怀的声明,是很好的人文素养教材,可惜对林森浩本人,这样有人性温度的心灵感悟来得太晚。故意杀人固然罪不可恕,但我们是否该反思一下,在林森浩的人生道路缓慢走偏最终堕入深渊的过程中,教育是否为他点亮过一盏足以照亮精神暗夜的明灯。学习优劣、分数高低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成就,也不能决定这个人将来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如果缺乏人文素养,漠视生命,自私狭隘,那么他所学到的知识反而会成为危害社会的帮凶。尽管复旦投毒案发生在大学阶段,但折射出家庭教育和基础教育领域的问题。在当前大多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成绩优秀就掩盖了一切,很多老师心目中优劣学生的顺序,就是手上那张成绩单上的排序。我们不能把学校办成一个个“技能培训所”,从教学内容到管理模式都形同工厂流水线,标准、精密、高强度,却缺少人文关怀。我们不能一味推崇擅长数理化考试的学霸,只乐于为学科竞赛获奖者添加各种荣誉,要知道,仅仅靠知识和技能并不能使人类获得快乐而有尊严的生活,虽然通过专业培训可以使他成为一部有用的机器,但不能造就和谐的人格。复旦大学前任校长杨玉良说得更直接:仅有专业知识的学生,不过更像是一条经过良好训练的狗。如果在功利学习和恶性竞争中人格扭曲,价值观败坏,则更会沦为一条害人害己的疯狗。
人文素养的核心是“人”,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人类关怀、生命关怀。如果和人文精神相违背,科学技术的提升,经济总量的扩张,军事力量的强大,都可能成为压制、残害甚至毁灭人类的野蛮力量,并且,这些东西发展越快、成就越大,它所制造出的痛苦和灾难就越多。
开学第一周,我就为柴静自费百万元拍摄的纪录片《穹顶之下》让出了3节课,这是一部将载入史册的划时代作品,虽说柴静自谦“这只是一个母亲和雾霾的私人恩怨”,但我从繁复庞杂的数据背后,感受到一种责无旁贷的历史担当和温润的人文情怀。从对女儿的呵护开始,最终将惠及穹顶之下的每一个人,正像柴静在片中说的那句话“我这才知道了什么叫同呼吸共命运”。推己及人,悲悯天下,不正是儒家传统文化中最伟大的善良和生命关怀吗?超过2亿的点击量,也让我们看到了推动国家健康发展的民间力量。
如果你觉得伟大的善举难以做到,那么生活中微小的善意该怎样表达呢。日本歌舞伎大师勘弥扮演古代一位徒步旅行的百姓,在即将登台时一个门生提醒他:“师傅,您的草鞋带子松了。”他笑着回答:“谢谢你呀。”然后立刻蹲下来系紧了鞋带。当他走到门生看不到的舞台入口处,却又蹲下,把刚才系紧的鞋带重新放松,这其实是勘弥大师的一个精巧设计,因为这个细节要表现他扮演的角色已经走了很长的路。但勘弥大师没有借此卖弄和炫耀自己的专业才华,而是选择用善意回报善意。
小时候看《三国》,见赵子龙在长坂坡前威风八面,斩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不禁为之喝彩。现在却常想,那些被取了首级的人是谁?他们曾经有着怎样的生活,怎样的家,他的家人是在怎样的时刻得知他的死讯,或者连他的死讯也没有得到,好像这个人从一生下来就是为了在某一天消失,就是为了给他的亲人留下一个永远的牵挂,就是为了在一部中国名著中留下一行字:只一回合便被斩于马下。崇拜英雄,你也许想化身为赵子龙,享受杀戮的快感;怜悯个体生命,你才能理解什么叫作“一将功成万骨枯”。
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的本意是“休闲”,学生应该在身心放松,没有太多功利因素的压迫下,自由快乐地学习。直到今天,欧美许多著名大学的核心部分仍是“人文学院”,某种意义上,高质量的教育,应该指向人性的舒展和人格的健全,其培养的应该是“有温度的全人”,而非“冷漠的工匠”。诚如有学者所言,加缪的作品《瘟疫》不会告诉你如何辨别鼠疫和淋巴感染,但会教你辨别背叛和牺牲的意义、存在和救赎的本质;卡夫卡的小说《蜕变》不会教你如何给一个重度抑郁症患者开药,但却能让你看到一个人比海还要深沉,比夜空还要浩瀚的内心。我们确实有必要重新评估人文教育的价值,重拾阅读的力量。
同学们,罗外秉持人文立校的宗旨,以对美的热爱奠基人生,建设适宜师生共同发展的精神家园。你们会看到更多的文化名人走进校园,成就一方人文精神的乐土;你们会听到更多有共同追求的老师和同学,站在这个国旗下的讲台上,跟你们分享读书心得和人生感悟。教育的职能是要开发每一个青少年的潜能,让你最终成为你自己。教育是为了发展,而不是淘汰,我们拒绝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我们培育的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宽广沃土。
谢谢大家!
2015年3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