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外办学特色鲜明,秉承“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办学理念,坚持“外语优势、多元发展”的办学思路,确立“培育具有国际视野、文明优雅、善于学习、敢于担当的优秀高中生”的育人目标,注重激发学生潜能,实施多元发展。
罗外获奖的师生为啥这样多?
——罗湖外语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回答
对于中小学校来说,有师生获奖不算新闻,但学校师生“大面积”获奖,频繁获奖,各门学科、各种活动中都获大奖,这,不能不说是新闻。
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罗外学生获国家、省、市奖项达259项,其中一、二等奖140项;全校老师共有86项教学成果获奖,其中一、二等奖70项。学生获奖的科目涉及到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地理、政治、英语、生物、美术、音乐、科技、信息技术、体育等,几乎覆盖了学校所有的科目。
在生源不算最好、硬件不是最“硬”的罗外,为什么最近几年在国家、省、市的各种比赛中屡出风头,而且今年高考还被市教育局授予高考工作“卓越奖”呢?这,不能不让人想探究其深层原因。
大奖是“协作”出来的
化学老师郭钰铭:(全国首届新课题教学一等奖、全国新课题论文一等奖)
参加比赛的是我,获奖的是我,但站在我身后的是罗外的一群优秀化学老师。
我这么说,不是客套话,是大实话。课改开始后,从消化理念到理解实施,学校动了不少脑筋。外出学习,学校支持,学习归来,经验共享;面对理论课、实验课、习题课、试卷讲评等不同的课型,谁讲得好,公开交流,大家共同提升。在确定我参加全国比赛后,学校领导、教研组同事一起开会出谋划策,大家毫无保留。有几次,在研究课题时,大家甚至争得脸红脖子粗,同事们这种协作精神,让我常感庆幸。
要我说,罗外获奖的喜讯多并不奇怪,因为一个人的获奖的背后往往是集体的智慧。你问我,别的参与者不也是集体的智慧吗?这我告诉你,并不是每个学校都会有一个充满活力、团结协作的团队。
大奖是“积淀”出来的
语文教师代正洪:(深圳市语文教学大赛第一名)
参加深圳市的课文教学大赛,第一天下午抽签,第二天早晨讲课,当然要讲的文章不是课本上的。参加全省的大赛,头天抽签,抽到的是拿某个班57个学生写的作文进行讲评,要求是当晚备课,第二天早晨开讲。在这两次比赛中获奖,我觉得积淀很重要。
积淀,需要老师们沉下心来,不沉下心来,急功近利,哪有时间进行理论积淀和知识积淀?积淀,包括教学技巧的积淀,如果没有一个合作的环境,独学无友,哪能吸取别人的经验?好在罗外有这样一个专业环境,有着这样理想的语文教学团队。在这个团队里,遇到教学问题,同事们往往在一起“磨”课,我的教学技巧多半来自这里。
有人说获奖是个人实力、团队实力同时发力,其实,个人实力的形成也和团队实力、团队协作紧密相关,所以,说到底,偶然的成功里有必然的环境因素,我得感谢罗外这种简单的人际环境和浓郁的专业环境。
大奖是“支持”出来的
信息技术老师陈宏:(信息技术优质课国家级一等奖获得者)
我是从湖南岳阳招聘到罗外来的,我教科技创新、研究性学习,过去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因我所教的科目与高考没有直接联系,在内地基本上是“旁门左道”。现在取得一点成绩,主要是罗外的“水土”好,是领导“支持”出来的。
教科技创新,需要有硬件投入。我打个报告,只要几行,领导就批,领导说多元发展是我们的办学理念。参加培训学习,过去在内地一年一次也没有,在罗外,仅去年我就参加了五次培训。
组织学生搞创造发明,搞机器人,学校领导觉得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能够锻炼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大力支持;学校尝试把英语引入计算机课教学,进行“双语教学”,为此除了调进学计算机的研究生,还派人到澳大利亚学习。
我说大奖是领导“支持”出来的,就是这个道理。在教学业务上,你有想法,领导敢于让你试,提供条件让你试,支持你试,哪能有不出成果的。
我现在还没有正式调进罗外,原单位还打电话问我回不回去,我说不回去了,他们说,你不还是临时工吗?我说,做临时工我也不回去了,因为这里干得有意思。
大奖是“研修“出来的
教科室主任周立:(广东省地理特级教师,广东省基础教育地理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罗外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教师。但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大潮,如果不学习,不研修,也会落伍。正是出于上述考虑,学校探索出了“三专一赛”的校本培训和校本研修。现在,基于教师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培训、基于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专题培训、基于成就办学特色的专项培训和基于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罗外杯”教学大赛已成为我校的一大特色,其针对性和实效性已经成为我们的一大亮点。
每年的“罗外杯”教学大赛都是校本研修的重头戏。每一次大赛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都强化落实“赛前动员、理论引导、专题讲座、研讨磨课、展示风采、听课评课、反思提高、示范推广、专家点评、总结表彰”的过程管理,每一次大赛都产生教学新秀和教学骨干。我校获得全国英语教学大赛一等奖的张书生老师、十天内连捧两个化学教学大奖的郭钰铭教师、在全国十四城市体育录像课展示大赛上获得一等奖的任文娟老师、获广东省语文优质课竞赛一等奖的张宏老师等,都是从中脱颖而出,走向更高的领奖台的。
实践证明,校本研修满足了不同层次教师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极大地推动了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教师持续发展的锻炼机会和动力,成为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有效机制,使教师自觉由“教书匠”不断朝着研究型教师的方向努力。
大奖是名师“栽培”出来的
高三学生周德安、吴锐、杨雪婧、陈维泳:(广东省 “天狼杯”中学地理奥林匹克知识竞赛团体一等奖、全省第三名)
今年6月23日,我们在陈晓兰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参加了广东省首届“天狼杯”中学地理奥林匹克知识竞赛的初赛,从全省342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以总分第七名的成绩杀进了十强。同年9月,我们又参加了十强的复赛(复赛内容分为三部分:① 中文地理试题;② 英文地理试题;③ 野外考察),挤进了全省三甲。我们之所以取得了这么好的成绩,与指导老师陈晓兰是分不开的。
陈晓兰老师是我们全班同学的偶像,我们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小兰姐”, 她不仅教给我们知识,培养我们的各种能力,更教育我们怎样做人。正是因为她与同学们之间那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才会让我们在一次次紧张的考试中心情放松,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我们的智慧。
听小兰姐的课是一种享受,我们会不知不觉地参与到她创设的教学情景中去,跟着她积极地思维,热烈地讨论,自主地练习;我们对她幽默的语言、宽厚的知识、精确的概括、到位的讲评佩服得五体投地。就连小兰姐批评我们时,也能让我们感到以理服人,充满善意。
近年来我们学生频频获奖,正是由于有小兰姐这样一大批优秀老师,我们是小苗,得益于他们悉心的“栽培”。
大奖是“习惯”养成的
初二学生张皓林(第八届读书月“速读王”)
11月初,班里发了一个小试题,答了之后,老师就选拔我参加比赛,经过几轮比拼,我获得了“速读王”称号。
在“速读王”决赛中,要求阅读一篇2000字的文章,在5分钟之内回答问题,看几秒钟的视屏和图片之后抢答问题。我的对手都是很厉害的,我只是抢得快,并且没有出错(因为出错就要扣分)。
问我为什么读得这么快,我告诉你,这是我们罗外学生读书的习惯。在我们学校,每周都有专门的阅读课,从选择阅读内容、指导阅读到监督阅读、阅读成果展示,一路上都有老师领队。刚开始,我们也是读不快,后来老师要求的阅读内容多了,读不快完不成阅读任务,也就跟着老师不自不觉地学会了快速阅读。对我影响最大的,是练军和周薇老师。
其实,我们班上的同学阅读都很快,因为只能选一个人参加比赛,我就幸运地获奖了,如果其他同学参加,他们也会获奖。
采访后记:
和谐氛围、求实态度、钻研精神
采访完罗外,我产生了想写一点后记的强烈愿望,恰巧,在网上读到深圳市罗湖区语文教研员余克俭老师《个人实力 团队合力 同时发力》的文章,文中一段话,正好能表达我的采访感受。
——罗湖外语学校语文组选出代正洪老师代表罗外参加区内选拔,荣获第一名,又辅佐他代表罗湖参加全市角逐,再获第一名,其间体现出的和谐氛围、求实态度、钻研精神,正是我区各校语文组需要的一种氛围、一种态度、一种精神。我们需要这样的氛围、态度和精神,需要涌现更多这样的团队,从这样的团队里走出的老师,在教学比赛中连连告捷,又有什么奇怪呢。更何况,在区级、市级比赛的筹备过程中,作为一把手的袁良平校长在备课前有过问,备课中有询问,上课后有追问。这样的领导,这样的团队,这样的老师,彼此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是一目了然吗?”(摘自《个人实力 团队合力 同时发力》 2007年11月9日 罗湖教育信息网)
《晶报》2007年12月19日A8版专题刊发本文
(《晶报》首席记者 习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