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所有文章校园特色课改特色
开发多元课程 创建学本课堂


   2017/11/28 18:03:00     作者:学校管理员     阅读:504

  开发多元课程创建学本课堂

  ——罗湖外语学校课改工作总结

  第一部分:罗外课改工作经验和特色

  罗湖外语学校自从2010年高分取得创建课改特色学校资格以来,在上级主管部门领导的关怀下,在原有课改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以“多元课程”、“学本课堂”为核心理念的课改特色。我们的宗旨是:通过多元课程和学本课堂,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效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一、课改工作效益与影响

  (一)课改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课程改革的终极指向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罗外的“多元课程、学本课堂”给学生带来巨大的改变。

  第一点,课堂改革创造奇迹,高考成绩高位运行

  罗外在课堂改革上的十年探索,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高考升学率连年攀升,本科上线率连续六年以超10%的幅度递增,从2005年的31%上升到近几年的90%左右,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第二点,多元发展搭建平台,音体美媒四翼齐飞

  学校开发多元课程为学生搭建多元发展平台,在原来音乐、体育、美术三个传统术科科目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发了传媒校本课程,为学生铺就了“音体美媒,四翼齐飞”的就学之路,近三年高考“音体美媒”本科升学率均保持在95%左右,让许多学习困难生凭借特长迈进了重点大学的校门。

  考进清华大学的美术特长生李施怡同学说:“我本是一张白纸,罗外把我变成了一幅美丽的画。”考进北京电影学院的方锐同学说:“罗外的多元发展,让我的人生在山穷水尽之时,又走出了柳暗花明。”考进中央戏剧学院的沈小琳同学说:“做一流的导演是我的梦想,在很多人看来可能是痴人说梦,是罗外为我的梦想插上了翅膀。”

  第三点,全面培养综合素质,道德楷模名扬天下

  罗外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造就了一批“阳光少年”,成为社会道德楷模。先后涌现出“路遇被歹徒砍成重伤的公交女售票员,挺身而出,紧急施救的“深圳市阳光正气好少年”詹育生,和“扶危济困、敢于扶起跌倒老人”的“深圳见义勇为道德楷模”罗炜、周天成、洪泽悦等杰出学生。罗外学子持续十三年开展“少喝一罐饮料,奉献一片爱心”活动,援助贵州独山民中学生共428人次,总计达70多万元。“爱心大使”温楚娟发起并组织了社会募捐活动,援建了汶川一所希望小学。他们的事迹先后被深圳及全国媒体广泛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反响。

  第四点,顺应个性打造特长,科技创新星光灿烂

  罗外的多元发展课程、学本课堂理念和科技创新活动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让他们迸发出了科技创新的热情,也涌现出了许多小小发明家。例如:

  在人类基因研究中有独特发现,被评为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的罗锐邦,是课堂上的质疑者,机器人小组、生物兴趣小组里的领导者。他是活动课程培养的奇葩。

  陈叶舟和何东升合作发明的《隧道两级倍增无叶片通风装置》,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他们是小组合作探究的成功范例。

  荣获深圳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的吴迪南,在中学就已经申请到了国家专利,这是培养创新思维的硕果。

  高小静、李佳鸿和郑书瑶的调查项目“深圳市公交站牌的改造与利用”,在28届深圳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这是研究性学习的成果。

  (二)课改对教师成长的影响

  课改成就了学生,也成就了名师。近几年来,罗外教师在课改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硕果累累。共有166项教学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112项,出版专著或合著27部,全校师生在市以上的各类比赛中获得的一等奖有300多项,形成了独特的“一等奖现象”。

  我校经过十年课改,一支爱岗敬业、业务精湛的优秀教师团队已经形成。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特级教师,南粤教坛新秀,市、区学科带头人56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市级3人,区级5人,还建立了一批校级名师工作室。近几年,罗外有8位名师被选拔到兄弟学校走上校级管理岗位。退休不久的老校长袁良平同志获得了“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校长”光荣称号,王荣书记亲自为他颁发了“教书育人模范”奖。

  (三)课改产生的社会效益与影响

  罗外是广东省校本培训基地,广东省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深圳市科技创新实验学校,还连续多年获得“深圳市高考工作卓越奖”。

  学校举办了20余场课程改革研讨会、现场会,5次主办和承办市、区课改现场展示会,到会的领导、专家和老师们对罗外的课改工作高度评价“思路清晰,措施得力,推进有序,成效显著,影响深远!”

  学校还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学习课改的教育考察团,如湖南省株洲市名师名校长考察团、浙江宁波中学校本课程开发考察团、杭州市课程改革考察团等。

  《中国教育报》、《深圳特区报》、《深圳晚报》等报刊先后多次专版报道了罗外的课改经验。

  二、课改过程管理

  (一)订规划,点到面,全校推行

  罗外首先成立了课改工作领导小组,广泛征求课改专家、老师和学生的意见,制定了《罗湖外语学校课程改革2011-2015五年发展规划》,开始在全校推动深化课程改革。经过几年的不懈探索和追求,从骨干教师率先垂范,到全体老师人人参与,从实验班先试先行,到全校各班遍地开花。全员参与的课程改革让所有老师都站上了教育的制高点,让所有学生都享受到了课程改革的丰硕成果。

  (二)分阶段,勤总结,反思改进

  在《五年规划》的纲领下,每学年开学初都制定了《课程改革行动方案》,宣讲给全体老师。每一个大型活动,都会前有布置,后有总结,善始善终。每个学期末都会有课改总结对活动中的好的地方进行经验总结,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研讨,提出改进措施。

  (三)明职责,重落实,以学为本

  为保持课改的健康和活力,我校采用了“三位一体”的管理机制:

  第一位,课改领导小组。负责整体规划、学年计划的制定,监督执行的进度、力度,期末进行总结表彰奖励。

  第二位,专家团队。由课改专家、省市区教学研究的研究员和业务领导组成。邀请他们深度参与罗外的课改工作,主要负责确立和阐发课改理念,把握和调整课改方向,评估课改效果并提出整改意见。

  第三位,骨干教师团队。由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组成。负责将课改计划、措施具体落实到每一位老师。

  这“三位”分工协作,从三个层面保证了课改的健康持续发展,其目的都是为了“一体”,即以学生的学习为本,学生的发展为本。

  三、课改的主要措施和经验

  (一)开发多元校本课程

  1.独具特色的外语课程

  罗外在国家课程英语课上实行分层流动小班化教学,同时开设了英语报刊阅读课和文化英语系列课程。还开设了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德语小语种班。每个年级设有雅思或托福出国班,目前已有41位学生在罗外国际班毕业并被录入英美加澳新等世界名校。

  2.首开先河的传媒专业课程

  大力发展传媒专业,开设了广编、数媒、摄影、主播、表演和传媒美术等多种课程,自编相应校本教材。开全国中学新课程先河。中国传媒大学博导石民勇副院长高度赞扬罗外在课程设置与传媒教育上所作的探索与实践,他说“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传媒专业课程丰富多彩,开全国中学新课程先河,而且规模化、效益化,与专业高校超前对接,实在难能可贵!”

  3.丰富多彩的人文素质课程

  目前已有防身健体系列、家政技能系列、礼仪交往系列、科技创新系列、文化英语系列、社团活动系列、“I CAN”全人教育系列等校本课程。

  (二)提炼课改理念

  罗外在十年课改探索的过程中,逐渐提炼出了适合校情学情的理念,即“多元课程,学本课堂”。

  “多元课程”,即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在国家课程之外,开发适合学生个性发展、多元发展的校本课程。

  “学本课堂”,即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本、学习为本、学法为本,“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实现从教师中心互动课堂向学生中心探究课堂的转型。

  (三)创建学本课堂模式

  “学本课堂”的创建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0-2011学年)“五步互动”让课堂充分活起来。

  第二个阶段:(2011-2012学年)“三单两环节”的应用让学生有效动起来。

  第三阶段:(2012-2013学年)逐步形成各具学科特色的“学本课堂”。

  老师们在“学本课堂”探索过程中,努力创建课堂教学模式,如:

  1.语文科组以“增量读、减考试、提兴趣”为原则,“改教材、改课堂、改考试”的整体教学改革实验,探索出“三读一讲一练本真个性语文”教学模式。

  2.外语科组在因材施教小班化分层教学的基础上,采取了“四-五-四”阅读教学模式。

  3.数学科组开展了“高中数学阅读教学”模式的实验。

  4.心理室“I CAN”全人教育模式。

  还有地理科组的图文转换相互纠错教学、生物科组的问题情景教学、化学科组的导学法、英语科组的任务教学法等。

  第二部分:今后三年罗外课改工作展望

  主要是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的翻转式自主学习课堂新模式。

  我校现已在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等学科中开展研究和实践探索。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高效学习,并让网络学习成为我校教学和师生学习的一种常态。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教育信息化无处不在的学习场,更多样的教学策略,学科学习分析技术,体验式学习,创客式自主新形态,人机相互学习形态等等,这些技术直接影响未来课堂和学校教育的发展。

  我们进一步深化课改,践行“自主、合作、探究”课改理念,构建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

  (一)改革传统课堂的途径

  “做中学”理念,情境化交互学习的设计,尽可能扩展“课堂”范围,翻转课堂流程,改变学习方式,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翻转式自主学习课堂。

  (二)课堂的物理架构

  整体结构的设计、交流场所的设置、课桌形式、设备排列方式、导师室的安排等。

  (三)课堂的信息装备

  1.基于现有物理环境的课堂:加强课堂的交互性,无线网络(WiFi)的发展(装备的无线化),“未来教育“智能化云平台集成问题等。

  2.虚拟现实在线课堂:重在更好的去模拟现实物理环境,充分人性化的遨游和体验课堂学习。

  (四)、课堂的智能设计

  移动设备和无所不在的连接,方便学生随时随地的学习与交流,更好的促进教学的灵活性和交互性。

 “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在关注教育公平、公益的时代,倡导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的今天,“翻转课堂”为方兴未艾的教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式;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把课堂转化为课外或校外,移动终端、数字化的学与教的系统平台服务发展为“翻转式自主学习”实现一切地点皆为教室提供硬件支持。

  深化课改拟突破的重点难点问题

  本着“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六字箴言,依托教育信息化校园环境,翻转课堂流程,改变学习方式,以“人本”为基石构建全新的课堂规则和形态,更加强调生活内容和方式,更加关注生命状态和质量,尽可能减少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控制,真正改变教学的意义。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的本质意义在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旨在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灌输为主线的现象,构建与“满堂讲,满堂问”的填鸭灌输式完全不同的自读会读的新模式,启迪和训练学生学会学习的思路和方法,掌握学习策略并形成迁移能力,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形成主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对新型人才的要求。

  (一)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高中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三)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转变学习方式,翻转课堂流程,倡导学习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育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七)改变学生学习环境枯燥、乏味、单一的现状,学会借助新媒体终端进行学习。建立在一个以网络传输为载体、以数字化为主要特征的网络环境,实现高效互动运作的综合性教育信息化体系,构建未来信息化校园,实现教学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和资源信息化,营造开放性、动态性、交互性和主体性的学习化环境。

  以上七方面包括转变课程功能,优化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转变学习方式,改变考试评价,深化课程管理体系以及信息化校园开发,从根本上说,是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变革,它既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也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

  总之,通过深化课改,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思维的独立性和思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更快提高;促进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加快专业发展;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学校可持续发展能力。








文章二维码分享



你是第  位访客  共  篇文章  关键字搜索